環(huán)球在線消息: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mào)易。令李士禎想不到的是,這一公告竟會在以后的歲月里為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被西方人稱為“天下第一大富翁”的伍秉鑒
壟斷清朝海上外貿(mào),廣州十三行成為暴富群體
17世紀后期,康熙皇帝暫時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mào)易的外國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廣東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關征繳關稅。從此,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在以后的發(fā)展中,這些行商因辦事效率高、應變能力強和誠實守信而深受外商歡迎。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直接促使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mào)特區(qū)”,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在此后的100年中,廣東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
所謂的“十三行”,實際只是一個統(tǒng)稱,并非只有13家,多時達幾十家,少時則只有4家。由于享有壟斷海上對外貿(mào)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nèi)地,都必須經(jīng)過這一特殊的組織,廣東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并立的行商集團。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東十三行中涌現(xiàn)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鑒、葉上林等,以至于當時就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在后世看來,這些行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有記載稱,當1822年廣東十三行街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災時,竟有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化為烏有,甚至出現(xiàn)了“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的奇觀。
在廣東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鑒而揚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