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供養(yǎng)用以統(tǒng)治地球的神怪”,在詩歌《約翰·布朗的遺體》中,史蒂芬·貝尼特如此歌頌美國和美國人巨大的工業(yè)實力,歌頌美國的力量。
對美國人來說,力量是能力,也是魅力,它保護著自身的利益,塑造著自己的未來,也吸引著人們的注意。而更進一步地,這種力量崇拜還驅使著美國跨越大洋,對國際事務負起責任來。就像肯尼迪所說的那樣,“其他國家僅僅關注自己的利益,只有合眾國才有義務,這種義務跨越太平洋伸展一萬英里,跨越大西洋伸展三四千英里,向南伸展數千英里,只有美國——我們的人僅占世界人口的6%——方能擔負起這種責任?!?/p>
在布什總統(tǒng)3月16日發(fā)布的他就任總統(tǒng)以來的第二份“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國的這種大國心態(tài)的外向“伸展”。
像2002年的第一份報告一樣,這份報告開宗明義地指出,美國必須保持強大和安全。而保持美國在世界上的優(yōu)勢地位將是這一屆政府不變的追求。在明白了這點之后,我們就會更容易理解接下來的論述。
要點一是打擊那些可能威脅到美國的勢力,那些對美國做出公然挑戰(zhàn)的力量??植乐髁x是一個,伊朗是一個,以前的薩達姆政權也是一個。而耐人尋味的是,這種對力量神話的捍衛(wèi)使美國人運用“力量”一詞的所有不同方式相互聯系在了一起,至少是在對外政策上。這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在國內受到的支持。
要點二是引導美國所希望看到的全球民主化進程。就像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所重申的,“實行有效的民主制度是各國政府確保本國人民自由、繁榮和安全的最佳途徑。”美國不介意看到更多的“顏色革命”發(fā)生在它認為還“欠缺民主”的國家,盡管這其中的一些國家“欠缺”的可能只是與美國的更友好的關系。
要點三是“引導處在戰(zhàn)略十字路口的國家作出選擇”。這一點在此前公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有特別的論述。這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和俄羅斯。
對于中國,美國“希望鼓勵它成功地處理好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崛起,并在地緣政治中承擔起國際社會中的一個建設性伙伴的角色”。對印度,美國認為同它有很多共同利益,希望能與它發(fā)展戰(zhàn)略伙伴關系。而對于俄羅斯,則“愿意幫助它運用民主程序、代議制程序,并且有一定的程度的透明度,而不是逐步走入獨裁主義的歧途?!睉n慮的成份多了些。
而之所以如此重視這三個國家,除了戰(zhàn)略和利益考慮之外,也摻雜著美國微妙的大國心態(tài)。一方面,美國意識到這幾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未來的世界無疑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們對美國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會有挑戰(zhàn)和動搖,美國有疑慮。另一方面,美國也意識到,這些國家的發(fā)展是不可回避的趨勢,需要正視。作為積極的回應,就是要引導這幾個“處在戰(zhàn)略十字路口的國家”作出選擇,至少是無損于美國利益的選擇。
無怪乎有人說,翻開美國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或者其他什么,其中寫滿的,分明就是利益二字。能源安全、貿易保護、防擴散……都或明或暗地“滋潤”在其間。對此,有20世紀的托克維爾之稱的D.W.布羅根,這樣解釋說,“對美國人來說,戰(zhàn)爭是一種買賣,不是藝術,他們對道義上的勝利并不感興趣,只對戰(zhàn)爭的勝利感興趣……美國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公司,股東們都希望它不虧本,而他們的整個歷史也證明這個希望是有根據的?!?/p>
既然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公司”,對外就一定要講效益,無論是合作或背叛,是微笑還是利劍,都是“股東們”可以理解的。但在對內,就一定要講人性化的管理,講規(guī)矩更要有寬容,大家有商有量,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也都有自己的利益代表,而媒體、政客、說客等便成了很好的“潤滑劑”,樂此不疲,也各得其所。
美國人很清楚,只有內在力量的聚合才會更有力地支持向外的發(fā)展,而對外發(fā)展和利益的更進一步獲取也會反過來增加內部的凝聚力和“底氣”。只有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美國才會長盛不衰。
由此可見,美國的大國心態(tài)具有著“豐富”的兩面性,只有理解了“內外”的差異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完整和真實地理解美國在世界上的作為,看清諸如“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這樣一些文件背后的深意。
張國慶 社科院美國所國際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