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會閉幕一周年之際,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特別規(guī)劃顧問徐波博士在巴黎接受本網記者(以下稱“中國日報網”)專訪,就世博會精神遺產及后世博中國如何借助教科文平臺參與世界跨文化對話進行了深入探討。
徐波自2004年4月就從中國駐法大使館調任上海世博局工作,歷任國際聯(lián)絡部長、參展部長、外事辦公室主任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政府總代表助理,親身參與了世博會的申辦、籌辦、運行達十年之久。
作為一名資深的職業(yè)外交官,徐波曾出使過貝魯特、布魯塞爾、斯特拉斯堡、巴黎等十余年,其豐富的外交生涯及上海世博會獨特經歷使其成為一名不可多得的跨文化沖突管理專家。上海世博會結束后,徐波到巴黎新崗位任職,仍然在結合現(xiàn)職崗位關注后世博時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等命題。
徐波擁有語言學學士、國際法學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發(fā)表過《中西歐直接投資關系研究》、《法蘭西印象—一個中國外交官中的法國》、《世博禮儀》、《上海世博會與人類跨文化對話》等著作,曾獲得法國棕櫚學術騎士、法國總統(tǒng)國家功勛騎士勛章等。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特別規(guī)劃顧問徐波博士在巴黎接受專訪
一、精神遺產與物質遺產同等重要
中國日報網:從您的簡歷可以看出,您是見證上海世博會舉辦全過程的極少數(shù)組織者之一。在舉世矚目的的上海世博會閉幕一周年之際,是不是可以說,上海世博會是中國近百年走向世界歷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徐波:是的,轟轟烈烈的上海世博會已經結束整整一年。一年來,我每次回上海只要有時間,總要去世博園區(qū)走走,試圖追憶當年那些蕩氣回腸的日子。我覺得上海世博會對中國的意義重大,是中國現(xiàn)代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如國際展覽局主席藍峰在開幕式上所說,這是一屆真正意義上的21世紀博覽會,是一個見證中華民族崛起的博覽會。
我認為,要正確認識上海世博會的意義,必須從歷史的橫軸和縱軸兩個坐標軸來考察。從橫軸看,這是中國社會全方位立體式地擁抱國際社會。為什么這樣說?首先看參與的主體和主要受眾。中國參與世博有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中國國家館、有最佳城市實踐區(qū)內的城市案例及企業(yè)館組成,體現(xiàn)了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以及國資、民企和臺商等整個社會的全面參與。由于改革開放是從沿海向內陸遞進,上海世博會也成為西藏、青海、新疆等老少邊遠地區(qū)擁抱世界的機會。從受眾看,世博95%的參觀者是中國人,說它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機遇并不夸張。
從歷史縱軸看,中國曾有三次擁抱世界的機會。一次是1405年鄭和的七次下西洋,一次是1607年徐光啟與利馬竇的對話,還有一次是1793年英王特使馬爾嘎尼使華。三次機會中只有徐光啟抓住了機會,開創(chuàng)了與利馬竇中西文化對話的先河,使歐洲先進的科學天文知識進入封閉的中國,然而,本可憑借其航海技術改變世界歷史和版圖的鄭和卻與歷史失之交臂,馬爾嘎尼則因不愿向乾隆下跪,使世界最大的工業(yè)國和最大的農業(yè)國失去了聯(lián)手合作機遇。
我覺得,無論從橫軸還是縱軸,歷史將告訴我們上海世博會對中國社會認識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中國目前占世界經濟總量10%,人口20%,中國影響無處不在。中國每年也有五六千萬人出國,但相比13億人口只是5%,遠低于韓國每年出國1200多萬,約占其人口的20%。中國經濟與世界依存度那么大,如國民不了解世界,就會出現(xiàn)對世界認識偏差,就難以扮演負責任大國的角色。為此,我曾定位世博是中國人民的“一次地理大發(fā)現(xiàn)”、是8萬志愿者同學的“一個世界公民速成班”,是中國與世界“一次文化對話的大演練”。面對如此厚重的歷史意義,只有時間的流逝才會使我們以一種更淡定的心態(tài)去認真理解。
我以為,上海世博會的最大精神遺產是按國際規(guī)則辦事和中方組織者為此所體現(xiàn)的謙遜、寬容和妥協(xié)精神。這種換位思考就是地球村民的共贏意識。這樣的精神遺產很重要,但我們講的不夠。上海世博會的成功不僅是組織者工作的成功,也是我們與世博國際大家庭合作的成功,而這種合作共贏的基礎就是對國際規(guī)則的普遍認同。上海世博的城市主題是普世的,操作的方法也是普世的。沒有基本的普世規(guī)則,世博會,甚至我們今天所談的全球共治就是一句空話,世界和平就是一種奢望。國際社會越來越象一個利益共同體,各種和平、發(fā)展和生態(tài)的挑戰(zhàn)使我們與世界綁在一起。所以,這次世博會是中國社會國際人文精神的大普及。我相信,只要我們再有一兩次類似世博會這樣國際大型活動的洗禮,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現(xiàn)代化、越來越與世界接軌的文明發(fā)達國家。
中國日報網:我們知道巴黎舉辦過7次世博會,是歷史上世博會舉辦次數(shù)最多的城市,也留下了諸如埃菲爾鐵塔等標志性建筑,成為巴黎世博會留給世人的文化經典。與之相比,上海世博會的后期安排是什么樣的?一年來,媒體對后世博報導不多,能否告訴我們那些參展方的展館是如何處理的?
徐波:您說的對,7次世博會為巴黎留下了不朽的物質遺產。讀者們知道比較多的是埃菲爾鐵塔,其實,巴黎世博會留下來的豈止是鐵塔,還有現(xiàn)在的奧賽美術館、用于藝術展覽的大小皇宮、用于科技和歷史展覽的夏約宮和專供展覽抽象藝術的東京宮等??梢哉f,這7次展覽每次都是巴黎打造國際藝術之都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很高興看到,上海世博會的組織者保留了西、意、法、俄、沙特等數(shù)國優(yōu)秀展館,從而使它們與中國館一樣成為上海世博會難忘的物質遺產群。事實上,物質遺產非常重要,看不到物質遺產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怎么能想起上海世博會的精神遺產?上海世博會聯(lián)合國總代表、聯(lián)合國助理秘書長貝楠當初一直對我說,上海應該有自己的古根·海姆。我想,上述優(yōu)秀展館的保留為上海今后打造中國乃至亞洲一流的國際博物館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當然,最好的遺產不僅是物質遺產,還要有精神遺產。
人們看到埃菲爾鐵塔,除了想起1889年博覽會外,還會想到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原因是物質遺產可以被消滅,精神遺產不能。水晶宮已付之一炬,但倫敦世博會開啟英國和世界工業(yè)革命時代的精神遺產萬世傳承。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具有時代和普世意義,我曾建議成立“Better City, better life Foundation”作為傳承世博精神遺產的載體,讓世博會參展方的總代表成為基金理事,將他們留住,這樣,我們不僅可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博會”,還可在世界上不斷宣傳上海世博會的理念,傳承我們的事業(yè)。這一點日本世博會組織者就比較聰明。大阪世博會設了個“COSMOS”獎,愛知世博會搞了個環(huán)保NGO,到處宣傳愛知世博會“愛地球”的思想。
上海世博會結束后,世博局已改制成世博公司,我當年的同事們依然在夜以繼日的工作,在精心描繪后世博的藍圖。據(jù)我所知,后世博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國館前不久還舉行了畢加索畫展。有關后世博園區(qū)的利用問題,您可向他們請教。在此,在后世博一周年之際,我衷心希望世博會園區(qū)的后世博開發(fā)工作會將把上海和中國的文化事業(yè)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