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huán)球在線消息:從幻想小說中的打向月球的炮彈飛車,到火箭、衛(wèi)星、飛船、航天飛機,人類在一百年來實現著一個偉大的夢想
阿波羅11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前,大家都很好奇他會說些什么。之前,好心的美國老百姓給了他各種建議:喊愛國口號,念一段《圣經》,誦一段莎士比亞,總之大家等著他張口。
于是他扒著登月艙的梯子創(chuàng)造了那句名言:“這對個人來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是一大步?!钡巧显虑虺蔀?0世紀最重要的偉大事件之一。
阿波羅11號的三名宇航員在登月之前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尼克松的助手已經為他們寫了一篇悼詞:“命運注定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永遠安息在月球上。我們的兩位勇士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斯·奧爾德林知道,他們沒有生還的希望??”
如果兩位宇航員不能順利返回飛船,總統(tǒng)就將代表全美國人民對他倆表示哀悼。萬幸的是這篇講稿沒有用上,至今安靜地保存在檔案資料里。
在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后,美國還曾經5次登月成功。這并不意味著月球成為了一個來去自如能上能下的鄰家后院——每次登月歷程都非常危險,美國人接連6次登月成功有運氣的成分。到了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月球對多數國家和民族,仍然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夢想。
從大炮到火箭的嘗試
早在19世紀,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就已經勾勒出一個人類探月的故事。美國人在經歷了南北戰(zhàn)爭之后善于鑄炮,一個大炮俱樂部特造了半英里(超過800米)高的“哥倫比亞大炮”(注意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是同一個名字),在卡納維拉爾角把三個乘客乘坐的巨型炮彈打上月球。該計劃沒有達到目的,炮彈沒有降落到月球上,而是在距離月球2800英里處繞月運轉,形成了一顆月球衛(wèi)星。
這一故事幾乎就是對未來阿波羅登月艙的預測:美國人登月,登月艙的尺寸和初速度、著陸點,乘客人數,炮彈上的觀察窗,凡爾納的預言都中了。他也沒有一味追求神奇效果而放棄他慣有的嚴謹,他勾畫了地球到月球的路線圖,和今天的多數月球探測器是同一個路線,先圍繞地球運轉,而后直奔月球。
結果這三位宇航員乘客運氣不是太好,由于炮彈沒有返回的動力,無法返回地球。大炮飛船是一張單程票。
凡爾納小說中使用的推進劑是火藥,基本上還是脫胎于大炮。1883年,俄國齊奧爾科夫斯基在《自由空間》論文中便提出了宇宙飛船的運動必須利用噴氣推進原理,并畫出了飛船的草圖。
科學家們很快認識到火箭將成為星際旅行的必需工具。在納粹德國滅亡之后,他們的秘密武器V-2火箭彈道導彈被美國繳獲,總設計師布勞恩也向美國投降,美國重用了德國人,在戰(zhàn)后和蘇聯展開了太空競賽。
政治優(yōu)先的探月時代
盡管美國有德國資料的幫助,蘇聯還是依靠雄厚的航天實力在這場較量中先拔頭籌,他們發(fā)射第一顆衛(wèi)星,把第一個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美國人的第一顆衛(wèi)星則是充滿彌補面子的氣質,匆忙中發(fā)射了比蘇聯衛(wèi)星輕的衛(wèi)星。在接連兩名蘇聯航天員上天之后,第一個美國航天員才進入太空。
1959年蘇聯人開始對月球的探測,之后美國人突然發(fā)力,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的話說得很明白:“選擇登月,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很難?!边@位年輕的總統(tǒng)希望本國航天界做點蘇聯航天人幾年內都無法做到的事情,把蘇聯拋在后面。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登月地面試驗時宇航員被燒死、阿波羅11號發(fā)射后的頭幾分鐘沒有任何逃生計劃了,政治的需要給了航天界壓力。
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曾經這樣評價過上個世紀的登月活動:“如果我們向誰提出要以1969年那樣的方式前往月球,相信他們肯定會嘲笑我們,會說不可能成功,實在太不安全了。我相信大多數宇航員都認同這一點,那就是如果我們沒有及時終止阿波羅航天計劃,肯定還有人會喪命?!?/p>
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爬進飛船時并不知道自己面臨的危險是什么,他們相信99%的可能性會活著回來。其實承擔發(fā)射任務的土星五號火箭已經豎在發(fā)射臺上時還在泄露燃料。兩位美國宇航員試圖讓登月艙回到飛船時,發(fā)現一個電線閘刀損壞,后來是奧爾德林用一支圓珠筆把線路接通了,他們才得以回到地球。
蘇聯在1976年之前已經掌握了登月技術,在聯盟號科馬羅夫(被當做月球宇航員培養(yǎng)的蘇聯航天員)執(zhí)行任務遇難之后。他們多次進行了不載人的飛船實驗,已經有力量實現登月,卻終于考慮到了成本過高、美國已經占先和擔心失敗風險而將登月計劃停了下來。
月球仍然神秘
在6次登上月球之后,人類有三十多年不再登月,唯一能夠順利往返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國家也認為登月風險大、花費高。
6次登月的多數著陸地點,都是在月球對著地球的一面的赤道地區(qū),月球巖石土壤多數都是從這里采集的。這一地區(qū)有陽光,適宜儀器和人員的工作。對月球背面的研究成果可謂少之又少。
人們對月球背面,這永遠背對著地球的半個球知之甚少,只知道那一邊布滿隕坑和環(huán)行山,是月亮飽經滄桑的一面。
在1976年探月進入一個沉寂期之后,月球重新變得難以征服和神秘起來,甚至連登月本身的真實性,也被質疑。人類去月球的“能上能下”,似乎只是幸運兒創(chuàng)造的假相。
各國政府都執(zhí)行的克制的探月計劃,在投入上無法與過去的阿波羅計劃相比。這類計劃開始考慮探月的商業(yè)價值和科研價值,而且和三十多年前競爭色彩相比,這一波的重返月球,充滿了各種形式的合作。(來源: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