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23屆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12月18-19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率團赴美,與美國代理商務部長布蘭克和貿易代表科克共同主持會議。這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中美經貿關系的重視,也凸顯了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在促進經貿合作方面的重要性,及在穩(wěn)定中美關系方面的作用。
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作為中美兩國最早建立、也是最高層次的經貿磋商機制,長期以來在促進雙邊經貿合作乃至中美雙邊關系中發(fā)揮了重要而實際的作用,是討論和解決兩國具體經貿問題的建設性平臺,對擴大與深化雙邊經貿合作、維護中美經貿關系穩(wěn)定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當然我們不可能指望通過一次會談就解決中美經貿方面的所有問題,但至少該機制的存在本身即表明對雙方經貿關系的掌控性,它在建立和鞏固中美互信、擴大雙方經貿合作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雙方在聯(lián)委會上的關注焦點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本屆聯(lián)委會,中方的關注包括中國企業(yè)赴美投資、美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政策、貿易救濟調查、知識產權糾紛等方面問題,而美方的關注包括促進對華出口、知識產權保護、市場開放、產業(yè)政策、農產品對華出口等問題。近幾屆聯(lián)委會,雙方就廣泛議題進行了磋商,并在多個領域達成諸多重要共識,如知識產權、能源、環(huán)境、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
今年,在中美兩國高層換屆選舉后舉辦的本次商貿聯(lián)委會,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此前,美國部分人士對中國的開放環(huán)境提出了某些質疑。此次王岐山副總理在18大后首次出訪,或許會對中國的開放做出更為有力的表述,為兩國的經貿合作增信釋疑。18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zhàn)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敝袊M一步擴大開放離不開與美國的合作,美國也需要對中國資本保持開放,從而實現(xiàn)其擴大就業(yè)、經濟增長的目標。新形勢下,雙方加強經貿合作的迫切性正在上升。
目前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2011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總額4467億美元,是1979年建交時的170多倍;服務貿易總額為380億美元;截至目前,美國對華實際投資近700億美元, 我國對美國的投資存量接近100億美元,中國仍是美國國債第一大持有國。中美兩國經濟上相互依賴,利益上高度交織,美仍將是我國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而我國將是其出口拉動經濟戰(zhàn)略中最重要的外部環(huán)節(jié)。中美經貿關系在兩國整體雙邊關系中發(fā)揮了積極、正面的作用,未來中美經貿關系將保持總體穩(wěn)定。同時要看到,在不斷擴大的貿易總量中,貿易糾紛也是兩國經貿關系中的正?,F(xiàn)象。但應嚴格遵守世貿的規(guī)則并限制在技術層面上來處理,而不應把兩國經貿問題政治化,為美國國內政治服務,雙方經濟關系還是應排除制約兩國經濟發(fā)展的一些非經濟因素。求同存異,通過這種協(xié)商合作的平臺,擴大共識、推進合作,同時用建設性的態(tài)度解決雙方之間的差異。
坦率地講,中美之間存在著合作與競爭,但互利雙贏性仍是中美經濟合作的最主要特征,雙方應努力解決發(fā)展中的問題,積極尋求并擴大共同利益。中美兩國經濟發(fā)展階段不同,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市場、資金、技術等各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美經濟關系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符合兩國長遠利益。另一方面,中美兩國經濟模式都面臨轉型的動力:金融危機使得美國重新審視出口在其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中國逐漸向內需拉動增長模式轉型將使美國獲益,也有助于中國改善當前中美經濟關系中存在的“不平衡”、“低層次”和“被動型”格局。適當調整彼此政策,進行良性的大國間合作,抓住深化經貿合作的重要機遇期,推動互利共贏的中美經貿關系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這對雙方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都有好處。
正是因為中美經貿關系對彼此來說都太重要了,也正是由于存在著包括商貿聯(lián)委會在內的磋商解決機制這樣的重要平臺,中美經貿關系和相互依存度將進一步深化,中美經濟關系發(fā)展前景廣闊。中美兩國在農業(yè)、能源、科技、教育、環(huán)境、旅游、金融等貿易之外的各領域合作也將不斷拓展,并給兩國民眾創(chuàng)造更多福利。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兩個引擎,中美經濟關系已遠遠超出雙邊范疇,兩國在雙邊經貿關系之外的領域,如穩(wěn)定國際經濟秩序、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完善國際治理體系、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經貿科技合作、發(fā)展清潔能源產業(y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合作空間巨大,不但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對維護全球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霍建國研究員)